欢迎您访问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中和论道  新闻速览
新闻速览
庆祝“中和论道”创办十周年之“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8讲(总第129期)回顾——王俊:重建附近与具体形而上学-从现象学的立场看

发布时间:2025-09-30

    2025925日晚由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中和集团联合主办的“中和论道”十周年之“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八讲(总第129期),在英国上市公司365教师发展中心举行。

  本期讲座以“重建附近与具体形而上学——从现象学的立场看”为中心展开深入探讨。讲座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经理王俊教授担任主讲,由英国上市公司365王珅副教授担任主持人,英国上市公司365的朱海斌副教授和于宝山博士为本次讲座的与谈人。同学们踊跃参与,现场互动热烈。

本次会议围绕重建附近的意义展开。他以重建附近与具体情况上学为主题,分享了他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兴趣,包括现代欧陆哲学、现象学、跨文化哲学、非洲哲学、生活哲学、实践哲学和教育哲学等。王俊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他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路径,并强调了他的学术成就和对未来的思考与现象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其次,王俊教授指出重建附近作为一种精神疗愈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尤其是在数字时代,工作和生活经验越来越依赖于数字空间和虚拟场景,导致扁平化的工作取代了丰富的具体生活。同时,指出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经验过于内卷、扁平化和抽象,导致精神疗愈的流行。还探讨了精神疗愈的不同取向,如左派的批判社会、精神分析等,并指出精神分析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合谋。最后,指出重建附近的出发点是在数字时代,青年人群的社交活动和生存经验越来越依赖于数字空间和虚拟场景,工作场景高度抽象,扁平化的工作取代了丰富的具体生活,导致附近的消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重建附近的理念,即重建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重建人际交流,恢复现实的日常生活经验,以投入现实世界和具体日常生活的力量,以克服数字时代人际交往的困境和存在的焦虑,解决个体的生命力被掏空的生存经验。

再次,王俊教授指出重建附近消失和形而上学终结的现象都源于对个体生存经验和生活意义的平级化,以及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对整体意义问题的忽视。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强调了意义的空法,并指出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还原主义实证主义立场密切相关。他认为,科学的概念残缺不全,忽视了人们在时宽时狭的形而上学概念中所考虑的问题,包括最高和最终的问题。他认为实证科学无法回答人生意义的问题,这是一个意义匮乏或意义空乏的时代。“附近的消失”正反映了胡塞尔的观点,实证科学对整体性意义问题的忽视,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商品经济社会的景观化谋划的后果。

最后,王俊教授在讲座中探讨了希腊宇宙观和空间观的观点,强调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讲座中分享了他最近读的一本书《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探讨了古希腊宇宙观中空间变化的实现方式,以及牛顿力学对生活空间的影响。此外,他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与附近的概念相结合,并提出了“活在当下”的概念。探讨了如何具体实践重建附近,并引用了肖邦的论述,强调了生活姿态的重要性,城市的核心意义在舒适而非抽象,通过何如重建城市空间,让个体和社会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和舒适,并通过科普和游戏等方式,让人们对老年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探讨了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如打造公共空间、艺术行为等,来重建附近而非宏大的话语叙事。

在与谈交流环节,王珅老师,朱海斌老师和于宝山老师都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的体悟与看法。

王珅老师认为“重建附近的消失”与“形而上学的终结”是同时发生的,而这正好体现出哲学的时代作用,在这个AI横行的时代,我们需要去审视这种具体的形而上学,可以通过哲学来反思和处理在这个数字时代中的迷茫,消沉以及如何让个体充实等问题。

同时王珅老师认为“附近的消失”实际上是人自身的消失,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也讨论过这个问题,胡塞尔认为实证科学将自然数学化,我们要回到生活世界,因为生活世界是一切意义发生的基底,然而在AI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定义的,没有自身意义的实现和个性,正如王俊教授所提到的,施泰纳所揭示的“若我们不通过经验的方式直观观念,就会被观念奴役”。

随后朱海斌老师就本次讲座的主旨出发,他认为做哲学不仅仅是从书本出发,更是从实践和活生生的问题出发,他认为在现象学内部,能找到很多“附近”的来源,如海德格尔,列维纳斯都追问过什么是“近”。朱海斌老师认为现象学是一个方法论概念,回到事实本身就是回到一个方法概念,最核心的是显现分析。他认为王俊教授所讲述的“附近现象学”是原创性的,“附近”比“世界”等概念更加具体,“附近”也可以是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原发性的东西,改变了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在于宝山老师的发言中他认为王俊教授的讲座运用了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实践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来自自然科学知识或者数学知识,还来自于具体经验当中,在经验中所习得的智慧才最打动人心,从而产生深刻的思考。

  在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现场围绕主题向王俊教授提出了“如何具体重建附近?”的问题,王俊教授就现实生活经验,城市基建构造,社区多元生活等方面做出了回答。

  本次讲座为如何重建“附近”难题提出了见解与方案。王俊教授的深刻见解使学院师生对现象学与具体的形而上学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深化理解的同时,也激发了进一步的学术思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撰稿人:何金晶 审核:王珅 姚瑶